4月12日,凉水河两岸盛开二月兰,市民在河边骑行游玩。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9月24日,东小口森林公园,市民在42公里骑行道上骑行。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9月30日,市民在自行车专用路骑行。图/视觉中国
9月28日,平谷区熊儿寨乡,主题骑行活动开启。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北京已进入秋季,四九城的胡同、城市绿道、京郊骑行道,都能看到骑着自行车畅游秋景的人。据资深骑友介绍,长安街、胡同、妙峰山等线路目前十分受欢迎。记者了解到,2020年至今,骑游热度逐渐升高,很多人从骑自行车上下班,进一步发展到周末骑游。
“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网络。北京出台了系列措施,优化慢行系统,打造骑行友好环境。骑游,正在成为市民休闲的新方式。
销量
通勤、骑游带火自行车生意
10月19日11时左右,阜成门附近两家不同品牌的自行车行里都有顾客咨询购买问题。车行内摆放、悬挂着各种各样的自行车,价格从1000多元到五六万元不等。
在其中一家车行内,市民李先生购买了一双售价168元的骑行手套。最近这几个周末,李先生都和朋友出门骑游,“我们主要逛一些地标建筑,比如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沿线,还有朝阳区的几条城市绿道。”李先生说,进入深秋,气温明显降低,尤其是早上出门骑游,需要戴上手套,做好保暖。
市民伍女士想给16岁的女儿购买一辆自行车,“我女儿的同学玩骑游,孩子们想约着周末一起体验,我们都非常支持孩子参加这些活动。”
两家车行的工作人员均表示,夏季是自行车的销售高峰,每家店一天的销量均达40-50辆车,进入秋天后,由于气温下降,骑游的人数比夏天略少一些,自行车销量也有小幅下降。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行车销量的攀升是从疫情后开始的,这三年来生意一直还不错,很多人从骑自行车上下班,进一步发展到周末骑游。”
旅游攻略平台马蜂窝旅行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其平台上关于骑行类的数据增长108%。社区分享平台小红书数据显示,2022年前8个月,其平台上搜索骑行相关信息的用户,频次同比增长253%,其中,北京、上海等城市搜索量增长更为显著。
线路
胡同骑游中“故宫中轴线”最著名
骑车“刷街”,从小众到火爆,资深骑友孙键见证了这一变化。
孙键是北京自行车圈名人,至今已骑行18年,创立了“铁刷自行车俱乐部”,骑行轨迹遍布京城,甚至骑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他向记者展示了2015年和2022年在长安街上的骑行视频,视频中,今年从长安街通过的运动自行车明显增多。“以前我们每周一次的‘周四刷街’活动,最少的时候只有2个人参加。如今,俱乐部已经聚集了天南海北上万名骑友。”孙键说。
在他看来,目前很多加入到骑游行列的人热衷于长安街、胡同、妙峰山等线路。“老北京胡同骑游是不错的选择。”孙键介绍,胡同骑游线路包括东四十条、南锣鼓巷东西胡同群、草厂三条、史家胡同、后海周边等,最著名的便是“故宫中轴线”骑行。城市骑行中,长安街是全国自行车爱好者最向往的路段。
58岁的王辰龙就喜欢骑着他的折叠单车穿行在胡同中,“在胡同里骑游,你得细品,胡同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慢下来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我骑车逛胡同,逛累了就找个咖啡馆,坐下来喝杯咖啡,找个书店看看书。”
上班族张娜今年春天也爱上了骑车。张娜在南礼士路上班,家住建国门的她每天都要走长安街。“骑车上下班,在路上欣赏咱北京城的四季变化。”
功能
骑游已成为一种新型社交方式
记者注意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大家拍摄短视频,展示城市之美,也彰显了骑行者的个性和魅力,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大家纷纷在视频下面留言、点赞。
“我看到骑友骑着折叠单车,都会上去问候一声‘嘿,你的车太漂亮了’,或者‘你好啊,你也骑这牌子的车啊’。俩人哈哈一乐,很开心。”王辰龙说。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中青旅(600138)研究院副院长葛磊表示,骑游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不同的骑游俱乐部、社群,大家因为兴趣聚在一起。”
葛磊表示,骑游由来已久,海南、青藏高原等地都吸引了很多爱好者。“10多年以前,媒体报道过川藏线‘堵车’了,当时说的‘堵车’,堵的是自行车,由此可见,骑行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经受到游客的关注。”他谈到,由于有些线路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参与者的体力、技能、装备都有很强的要求,因此在那个阶段,骑行相对来说比较小众。
他认为,骑游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自行车从传统的交通功能演化为市民游览的工具,胡同、稻田、湖畔……骑游让人们更加亲近大自然。与此同时,与游览相适应的双人自行车、家庭自行车应运而生。此外,还衍生出水上自行车、冰上自行车等娱乐项目。
环境
五环内宽12米以上道路将划自行车道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发展慢行系统,在鼓励绿色出行的同时,让骑友们有了更加舒适的骑游体验。
“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网络。
北京市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将继续打造特色骑行路线,在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打造20条特色文旅骑行路线,在外围郊区打造20条特色乡村骑行路线。此外,北京五环以内路面宽度12米及以上道路将全部施划自行车道,打造骑行友好环境。
针对这一趋势,葛磊表示,在交通规划上,如今更加重视对骑行路权的确认,“我们看到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中规划了多条骑行道,城市绿道、郊野公园里都规划了骑行线路。”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设计规划更多的自行车停靠区域,方便大家体验骑游。
孙键也表示,因为很多骑友都是上班族,大家很愿意采用低碳且锻炼身体的自行车出行方式上下班,但写字楼通常不对自行车开放,而他们的自行车往往比较昂贵,不太可能随便锁在路边或公共车棚里。他建议借鉴国外做法,让骑友可以将车骑到写字楼的地下车库,然后搭乘货梯上楼。
分析
北京自行车出行比例十年间几乎翻番
十年间,北京自行车出行比例由2012年的8.8%上升到2021年底的16.9%,几乎翻了一番。近年来,北京通过对慢行交通系统进行治理,改善了城市的骑行环境。2021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84.1%的市民认为慢行交通系统整治效果较好。
今年,北京将继续推进慢行系统的改造升级,推动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工程、南展工程建设,优化东三环、北四环辅路慢行走廊。“十四五”期间,北京五环以内路面宽度为12米及以上的道路将全部施划自行车道,还将打造396.8公里的滨水慢行系统。
慢行系统改造让骑行更顺畅
从去年开始,广渠路上不少路口都增加了一个自行车图案的左转信号灯。骑行者只需等候一次绿灯就能完成左转,在此之前,骑行者需下车在人行横道推行,等待两次信号灯才能完全通过路口。
在朝阳CBD,经过系统治理,路侧停车位几乎被全部取消,违停抓拍探头也实时盯控着每一条大街小巷,鲜有车辆随意停在非机动车道内,自行车在CBD区域内通行顺畅。
这些改变源于北京持续推动的慢行系统改造升级。2019年底,北京市提出“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交通发展理念,从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方面全方位体现“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一些细节上的改变更让市民骑行、步行时更加踏实放心。
2021年全面完成的二环辅路慢行系统优化改造工程就是一项“明星工程”。改造后,非机动车道宽均超3米;在机非隔离的白色实线上,每隔几米就安装一个反光道钉,警示行车安全;一些机非混行路段还设置了“自行车优先”标识,明确了骑行者的路权。相比改造前,二环路的通行效率提升25%,早晚高峰骑行流量和通行速度分别提升8%和5%。除了通勤功能外,沿着二环路骑行一圈也成为不少人周末运动、休闲的新选择。
不仅二环路,东单南北大街延长线、平安大街等道路的慢行系统品质提升工程也陆续完成,实现慢行优先、骑行顺畅、步行有道。不少原先机非混行的路段被单独划分出一条自行车道,或是将自行车道拓宽并清理路侧的机动车停车位。
这些道路慢行系统的改造成功,也让后续的工程有了参考样本。
八成市民认可北京慢行系统整治效果
“原先每周赶上机动车限号那天,我基本上都是坐地铁去单位,从去年开始我改成骑自行车了,天气好的时候,不限号我也会骑车,从双井到东单也就半个小时。”北京市民李响说,原先他不愿意骑行主要是因为路上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违停车辆突然开门、电动车逆行、机动车右转时不礼让行人和骑行者,都曾让他对骑车上班望而却步。
李响的感受也是不少人的想法。对于通勤者而言,选择何种交通工具,除了经济和时间上的考量外,是否安全、舒适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
2021年,交通部门组织对北京全市5606公里自行车道、5552公里步道设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当年北京全市467个主要道路断面中有51个断面超过3000辆次/小时,即当道路宽度为2.5米时,断面的负荷度达54%,形成了连续稳定骑行的状态。西城区高达2550辆次/小时,越来越多的市民采用非机动车方式出行。市民出行满意度调查显示,84.1%的市民认为慢行系统整治效果较好,整治效果获得市民认可。
北京市交通委曾表示,他们的目标就是要为市民建设一个不需要依赖小客车也能够便捷出行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位于昌平、海淀交界的自行车专用路就是其中的一环。
2019年5月,北京建成全国第一条自行车通勤专用路,连接回龙观住宅区与上地软件园,全长6.5公里,其中全封闭路段5.46公里。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后,给了当地居民一种不用挤地铁也不用自驾堵在路上的通勤新选择。
上班族刘先生已经习惯了从自行车专用路骑车到海淀上班,“安全”是他对这条路最明显的感受。“我以前也是骑行上下班,但需要来回绕行,时间在45分钟左右。从自行车专用路骑行,不到30分钟就能到单位,不仅快了,还没有汽车与电动自行车的干扰,通行安全更有保障。”
据统计,自行车专用路全年骑行量已突破185万辆次。未来,这条专用路还将东拓、南展,继续延伸。
事实上,北京城市出行结构也正朝着“不依赖小客车也能便捷出行”的方向改变着,在此过程中,自行车正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园里、河道旁也能骑车了
今年5月,北京姑娘小苏买了自己的第一辆折叠自行车,周末经常约上三五好友骑车打卡北京的大街小巷以及河道边和公园里的绿道。她发现,原先只能步行的巡河路和一些街边小公园里也修建了连贯的自行车道。
这背后是北京市在推进的“三网融合”工程,即巡河路、园林绿道与城市道路的有机衔接,通过节点工程改造、标志指引优化等方式在有条件滨水河道和绿道引入慢行系统。在满足休闲健身需求的同时,兼顾通勤需求。
“三网融合”带来的改变正在显现。位于CBD区域的通惠河沿线,一条“CBD绿色空间环”将五六公里区域内的河岸边绿道和城市道路连通,通勤族沿着通惠河北侧绿道,就能骑行至周边的商务区。石景山保险产业区、经开区的凉水河绿道也是北京慢行系统改造的典型成果,通过打造慢行系统示范区,吸引了不少市民骑车、步行。
一些由小公园连缀而成的骑行绿道同样能带来惊喜。打开高德地图,输入“朝阳绿道”,手机上便会出现一条从温榆河公园到朝阳站的骑行通道,这正是日前上线的朝阳北部绿道的9.5公里示范段。
未来,在北京能骑车的地方将越来越多。“十四五”时期,北京将打造滨水慢行系统396.8公里;完成绿道系统350公里,建设连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至十三陵水库42公里绿道以及永定河、潮白河等绿道,重点推动通惠河沿线自行车专用路,清河、凉水河沿线建设步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工作。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裴剑飞